32 次觀看
電影不僅是時代和社會文化的鏡像,也是影響世界深遠的一種載體。透過其藝術形式,電影為觀眾提供了���個獨特的平台,能從多元的視角理解、感受這個世界,是深入討論人性、社會問題及文化差異的媒介。 透過故事情節、角色定位、場景設計,以及導演的獨到視角,觀眾的價值觀與情感,也將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。
《Of Silence and Song》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,藉由展現女性的經驗和視角,挑戰了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,激勵思辨,喚起女性共鳴,鼓勵觀眾重新思考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──此片的剪輯由黃覺慧(Andrea Huang)精心操刀,她運用細膩的剪接技巧和節奏掌控,深化了電影中女性視角的表達,進而促進觀眾對墮胎權、性別平等的深刻反思。
黃覺慧在洛杉磯與劇組合影。圖/黃覺慧 提供
導演的重要夥伴!剪輯師在做什麼?
黃覺慧是一名來自台北、現居洛杉磯的台灣剪輯師,畢業於南加州���學(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,USC)電影和電視製作藝術碩士。她的作品涵蓋個人剪輯作品、團隊合作項目,包括獲得多項國際影展提名的短片《Of Silence and Song》。
此外,黃覺慧參與剪輯的短劇《Married At First Sight》,在影音串流平台「ReelShort」播出後,上線 3 個月瀏覽量已超過 1.4 億,並引發美國觀眾廣大討論,顯示其作品的深度與影響力。
在電影製作的過程中,「剪輯師」扮演著核心角色,不僅是創意的領航者,也是導演的重要夥伴。黃覺慧身為一名專業的剪輯師,會在製作前期提出敘事建議,以保障拍攝過程中素材的豐富度與多樣性,為後期剪輯工作奠定堅實基礎。
許多導演因長時間投入拍攝,容易產生主觀上的偏見,需要倚賴剪輯師的觀點。而黃覺慧以客觀的見解為導演提供精神、專業上的支持,並在突發狀況中,與導演共同尋找解決方案,這說明了這項工作需要非凡的心理抗壓性。
黃覺慧在洛杉磯與劇組合影。圖/黃覺慧 提供
剪輯工作的精髓——以《Echoes of Kef Time》為例
在影視生涯中,黃覺慧參與過多部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影片專案,其中一部她剪輯的紀錄片《Echoes of Kef Time》,深刻探討了亞美尼亞的音樂文化與民族精神。這部作品透過 Kef Time 樂隊的故事,介紹傳統亞美尼亞民謠舞蹈音樂 Kef,並記錄了一段關於家族、傳統、語言、社區及身份認同的探索旅程。
Kef Time 樂隊在 1960 至 1990 年代全美巡迴,發揚傳統亞美尼亞音樂,全盛時期,每晚能吸引 7、8 千人聚集歌舞,派對中的音樂和舞蹈,反映了亞美尼亞豐富的文化特性。然而,由於西方文化的影響,亞美尼亞的歷史文化逐漸在美國出生的新生代中漸漸被遺忘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《Echoes of Kef Time》聚焦亞美尼亞裔美國籍烏德琴大師 Richard Hagopian 的家族音樂史,以及他的兩位孫子 Andrew Hagopian、Phillip Hagopian 致力於復興亞美尼亞音樂的歷程。
本片深入描繪亞美尼亞族群豐富的歷史脈絡���以及種族迫害對該族群藝術層面的影響。音樂和舞蹈成為療癒族群創傷的方式,亦是連結流亡各地亞美尼亞人的重要活動。我們可以看到,紀錄片中不僅捕捉了樂隊成員間的親密關係,也展現出他們對音樂和傳統的深厚情感。
材料如此豐富,剪輯過程當然充滿了許多考驗。黃覺慧從海量的拍攝素材裡挑選片段、組織故事結構,並透過獨特的鏡頭組合、剪接節奏,創造出深刻且引人入勝的影像敘事。她坦言,影片結尾的剪輯最具挑戰──被遺忘了 20、30 年的 Kef Time,在 2022 年由新生代重啟,成功地吸引年輕人學習、沉浸在傳統聚會中;然而,這項傳統是否能延續?值不值得延續?傳統文化在新世代中該扮演什麼角色?影片提供的是一個「窗口」,記錄下年輕亞美尼亞族群的探問。
影片最終,黃覺慧決定以 Richard 和 Andrew 這對祖孫在家中後院一起演奏音樂收尾。夕陽的昏黃背景,象徵著這項傳統的「沒落」;然而當孫子 Andrew 打著鼓、望向彈著烏德琴的爺爺時,觀眾又和 Andrew 一起懷著延續傳統的「希望」了。後來,這部紀錄片獲得不同獎項的提名,近期更榮獲第 10 屆 Highland Park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的肯定
不同的影片類型,不同的剪接挑戰
在美國影視製作領域中,剪輯工作是由剪輯師帶領剪輯團隊完成。根據影片的類型,剪輯師須採用各種相應的的技巧。
例如,在紀錄片製作中,剪輯師擔當著「編劇」的角色,必須深入挖掘素材中的人物和事件,透過精心剪輯的片段,引發觀眾共鳴。面對串連既定素材的創意挑戰,剪輯師的觀察力、敘事邏輯,無疑受到極大的考驗。
相對地,在廣告影片的剪輯上,囿於片長限制,影片的主要目標是迅速抓住觀眾的注意力,剪輯師時常透過蒙太奇來創造想傳達的情緒和氛圍。除非是具有敘事性的廣告,否則剪輯的工作更多聚焦於影音的「創新」呈現,而非傳統的敘事邏輯。
至於許多觀眾更為熟悉的劇情片呢?剪輯師須在故事鋪陳、��感傳達中找到平衡,選擇演員最適合的表演亦至關重要。黃覺慧分享了一個剪輯師間的玩笑:「拿到最佳演員獎的影片,剪輯師也應該同時獲獎!」這反映出剪輯師在影片成功中不可或缺的貢獻。另外,相比紀錄片和廣告,劇情片從前期到後期提供了更多時間,得以塑造導演、剪輯師所期望的視覺效果和敘事風格。
在美國電影工業的生存之道
電影產業中,剪輯工作工時長,但美國的工會制度為剪輯師提供了薪酬和福利保障,這在亞洲國家較為罕見。
美國工作環境重視員工權益及個人生活,黃覺慧指出,這促進了創意工作的品質。她參與的美國電影剪輯師協會(American Cinema Editors)實習講座,尤其強調剪輯師如何協調合理的工作條件、面對壓力,以及有意識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當客戶要求的工作量超過原訂計畫時,公司也會調整項目時程或增加人手,以確保剪輯師的工作與生活平衡(Work-Life Balance)。但她也提醒,雖然美國的工作環境有薪酬與福利保障,仍存在很多個人成長、文化適應、外來衝擊等挑戰。
舉例來說,剪輯師的工作不僅要求高度的技術熟練度,還需要在職涯中不斷地學習和適應。作為一名資深剪輯師,黃覺慧深知在快節奏的電影工業中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性,因此她不僅在技術上不斷精進,還積極參與業界社交活動,擴大其職業影響力。以她的職涯作為實例,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,也必須不斷在工作之餘提升自己的技能、擴展人脈網絡和加強個人品牌。
對於剛入行的新人來說,黃覺慧的經歷尤為啟示──有效的時間管理和工作量處理,是進入剪輯行業的關鍵技能。她建議新人從職涯的早期就開始關注這些領域,這不僅有助於更快適應產業,也為未來可能的自由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黃覺慧證明了,即使在經歷多年的職涯後,持續自我提升、積極參與社交活動,對於保持行業地位仍然至關重要。
準備好,面對隨時變動的環境
在美國生活,對黃覺慧來說是充滿挑戰的職業旅程。面對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從業人員罷工等影響,她一度考慮過放棄。然而,這些經歷最終豐富了她的世界觀,並加強她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能力。南加大的留學經歷,不僅提高了她在生活、社交和職業上的適應性,也增強了她的職業韌性和自信。
儘管娛樂產業因罷工一度停擺,許多同行失業或離開洛杉磯,黃覺慧卻能夠繼續接案,並不斷擴展她的職業網絡。她最近獲得了知名導演、剪輯師 Jon Poll 的推薦,目前正在與探照燈影業(Searchlight Pictures)商討,準備加入一個 6 月開拍的劇情長片剪輯團隊。
黃覺慧想鼓勵讀者:"Everything changes, nothing is lost."她認為,所有的經歷,無論喜悅還是悲傷,���是推動我們向前發展和成長的動力。因此,勇於接受每一次的變化,並相信自己的選擇,就會讓每一步職涯腳步,都向著更堅定、更成熟的自我邁進。
執行編輯:羅思涵
核稿編輯:孫雅為